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经常根据个性或者性格来定义别人,但会用情境因素帮自己开脱

自私偏见

失败总是有原因的,但成功全靠自己。

组内偏爱

我们会更喜欢圈子内,而不是圈子外的人

从众效应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接收到某些理念、时尚和信仰,这些理念的影响也会随之壮大

群体思维

人们更希望与团体能保持一致与和谐,为了尽量减少冲突,我们偶尔会做出一些不合理的决定

光环效应

如果你认为一个人有积极的特质,这种积极印象就会辐射到那个人其它的特质当中(同样适用于负面特质)

道德运气

一个更好的结果会提高人们对其道德的评价,反之亦然

错误共识

现实中支持我们观点的人,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少

知识的诅咒

一旦我们知道了某件事,就很容易假设其他人也同样知道这件事

聚光灯效应

我们会高估人们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表的关注程度

可用性启发式

我们在做出判断时,通常都依赖于脑海中出现的最直观的例子

防御性归因

一件事故中,目击者会隐秘地担心自己也受到同样的指责,如果目击者与受害者的经历更相似,他们就会更少地责怪受害者,转而去攻击加害者。反之亦然

世界公正假设

人们倾向于相信世界是公正的;因此,我们会认为出现不公正的事是有原因的

朴素现实主义

我们习惯相信自己观察到的是客观事实,而其他人是不理性,不知情的或者有偏见的

朴素犬儒主义

相信自己观察到的是客观事实,而其他人比他们表现出来的还要更加以自我为中心

福勒效应(又名巴纳姆效应)

我们很容易接受一些含混不清,用途广泛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性格

邓宁·克鲁格效应

你知道的越少就越自信,知道的越多就越谦虚

锚定效应

我们做决定时非常依赖第一眼信息

自动化系统偏差

我们很依赖自动化系统,甚至有时候会过于相信,导致真正正确的决策被修改了

谷歌效应(又名数码健忘症)

我们经常会忘记在搜索引擎中很容易找到的信息

阻抗理论

自由受到限制时,我们会产生不快,所以会做出一些被禁止的行为来释放情绪

确认偏差

我们倾向于找到并记住能证实我们想法的信息

逆火效应

当一个错误的信息被更正时,如果更正的信息与人原本的看法不符,反而会无端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

第三人效应

我们会认为别人比自己更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

信念偏差

当我们判断一个观点是否可信时,凭借的不是这个观点是否正确,而是我们愿不愿意相信这个观点

可用性级联

某些事情越是被公开和重复讨论,为了融入社会,我们就越会相信这件事的真实性

衰落主义

我们会更倾向于将过去浪漫化,并消极地看待未来,认为全世界都在走下坡路

现状偏见

更倾向于保持不变,认为即使是有利的变化也是一种损失

沉没成本谬误(又名承诺升级)

即使面临着负面的结果,人们也不愿意放弃前期投入,反而会在这些注定失败的事情上投入更多

赌徒谬误

认为未来的可能性会受到过去事件的影响

零风险偏差

人们会追求让小风险趋于零,却不会通过某种方式降低大风险的概率

框架效应

人们经常从相同的信息中得出不同的结论,这取决于信息呈现的方式

刻板印象

人们普遍认为,尽管没有具体的个人信息,但一个群体的成员肯定有某种相同的特征

外群体同质性偏差

人们会认为圈外人千篇一律,而自己圈子里的人各个不同

权威偏见

我们信任权威人物的意见,并经常受其影响

安慰剂效应

当我们相信某种(原本无效的)治疗会奏效,它通常就会产生一点点生理上的效应

幸存者偏差

人们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幸存下来的事物,而忽略那些失败了的

精神活动过速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取决于创伤、药物使用和体力消耗

琐碎法则(又名自行车棚效应)

人们通常会对琐碎的问题给予不成比例的重视,同时又避免面对更复杂的问题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比起已经完成的任务,人们更容易记住未完成的任务

宜家效应

人们会更看重自己参与了一部分创造过程的东西

本·富兰克林效应

人们喜欢帮助别人。如果我们已经帮了别人一个忙之后,我们会更期待去帮他另一个忙,而不是从他那得到一个回馈

旁观者效应

周围人越多,我们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就越小

暗示感受性

我们,尤其是儿童,有时候会将提问者的想法误认为是记忆

虚假记忆

我们会把想象误认为是真实的记忆

潜隐记忆

我们也会把真实的记忆误认为是想象

聚类错觉

我们会在原本随机的数据信息中发现模式和规律

悲观偏见

我们有时候会高估坏结果的概率

乐观偏见

我们有时候会对好结果过于乐观

偏见盲点

人们不认为自己有偏见,还会觉得别人比我们自己更偏激

原文在此